長期以來,對互聯網醫(yī)療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醫(yī)療服務從線下向線上轉化,更多的是一種存量的轉移。但通過此次疫情期間線上問診在美國公開的數據和之前對比來看,互聯網醫(yī)療更大程度是一種面向特定疾病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存量向線上的轉移。
根據FAIR Health基于其310億次商保問診的數據庫,其對醫(yī)療賠付數據進行分析后發(fā)現,在線問診在3月份進入疫情之后獲得了明顯的放量。在3月到4月中旬,有130萬人使用在線問診,而去年同期只有11000人。2020年3月,在線問診占總診次的比例就從去年同期的0.17%上升到7.52%。4月,在線問診從原先僅占所有問診次數的0.15%上升到13%,增加了83.5倍。5月,在線問診開始回落,占比下降到了8.69%,但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6.8倍。
在疫情之前,雖然線上問診的需求并不旺盛,但主要服務的疾病??菩枨箝L期較為固定,其中精神健康長期占據最大比例,高達30%-40%。急性呼吸道疾病、流感和肺炎、尿路感染和眼部感染分列其后,間或有皮膚疾病進入前五診斷序列。但隨著疫情的快速發(fā)展,精神健康卻仍然是線上問診的主力,占比高達30%以上,但關節(jié)/軟組織疾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在疫情爆發(fā)后進入了前五診斷的序列。
從上述的簡單數據來看,如果沒有疫情,互聯網醫(yī)療主要滿足的是用戶對精神疾病和急性期疾病的需求,不過由于無法進行必要的檢查和化驗,醫(yī)生給出的診斷方案也相對簡單,主要是以提供藥品或其他簡單可及的治療方案。比如,2015年,蘭德公司對美國在線問診平臺Teladoc的調研,遠程問診存在著一定的藥物濫用的風險,由于醫(yī)生并不是十分了解病人,導致醫(yī)生可能因為不確定更多開具廣譜抗菌素。
疫情出現后,慢病才逐步在線上問診活躍起來,但也遠低于精神健康的需求。這一方面說明,中青年人才是在線問診的主力,他們罹患慢病的概率較低,卻對精神健康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即使職場人群工作繁忙,他們在非疫情期間也還是更青睞線下就診,這從Teladoc的會員使用率只有11.3%可以看出。
不過,隨著疫情的逐步退去,在線問診的次數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慢病的在線問診需求數量也出現了環(huán)比的下降。在5月在線問診占比下降到8.69%,關節(jié)/軟組織疾病和高血壓這兩項慢病的占所有在線問診的比并沒有出現上升,反而是略有下降,從4月的近4%下降到3%出頭。因此,如果拋開疫情來看,也暫不考慮使用率的問題,可以看出在線問診滿足的只是一部分市場需求,這些需求有可能是從線下轉移而來,但更大層面是滿足偶發(fā)的輕微急性期疾病的需求,更有一部分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需求。
首先,由于美國精神健康問診是被醫(yī)保和商保都納入報銷范圍的,這一疾病在線上和線下問診的差異并不大,因此成為美國在線問診的主力,長期以來占據1/3強,即使疫情期間在線問診數量增長了近100倍也是如此。這代表了用戶對這一專科的線上需求非常明確。
其次,其他急性期疾病的問診主要是以獲取快速治療的處方藥為主,大部分癥狀應該并不強烈。如果用戶自覺癥狀比較嚴重,一般還是會去線下應急醫(yī)療機構進行必要的檢驗,以判斷是否要做更多的干預。
最后,即使疫情推動了慢病用戶線上問診,隨著疫情的稍有緩和,很多用戶仍然回到了線下,而非留在線上。慢病用戶可能老年群體居多,他們不習慣使用線上問診,但更大可能是慢病用戶對檢驗的需求比較大,這依賴于線下問診。
因此,如果刨除企業(yè)健康福利來看,在線醫(yī)療的真實需求主要集中在精神疾病和急性期疾病的治療方案獲取,其本質不是簡單的線下醫(yī)療問診的替代,而是偶發(fā)疾病需求的線上化,這包含了部分的線下向線上轉移和新增需求。
(來源:醫(yī)藥網)